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转)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历史上的官二代(上)
洋芋皮皮 离线
级别: 橘园贵宾

UID: 443486
精华: 0
发帖: 25600
橘果: 3172 颗
威望: 25992 点
光辉成就: 19 分
群组: 我爱看小说
在线时间: 3873(时)
注册时间: 2010-10-12
最后登录: 2023-04-04
0  发表于: 2013-04-28  
来源于 寻古探幽 分类

(转)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历史上的官二代(上)

管理提醒: (榣山水虺) 巡楼已阅 (2013-04-28 09:48)
作者:叶克飞,80后,专栏作家,文字多与玩有关。出版有《金庸政治学(1)》、《残酷世界和最爱的你》等。

      曾国藩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续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世事就是如此,有得到就必有失去。对于官二代来说,他们往往拥有优越的生活基础、良好的成长环境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事业上的起步也往往更早。历史上的名相名将,官二代占比其实极高。如果国家政治黑暗,社会风气较差,很多官二代则为所欲为,获取更大利益。但纵观历史,官二代绝不是一个安全的职业,就如曾国藩所说,“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

      曾国藩的慨叹并非无根据,官二代的命运,与同时代的政治清明度、社会风气息息相关。官二代中名相名将辈出之时,往往是盛世或群雄并起的激扬年代。而腐化堕落的官二代占比较高时,政治往往黑暗,二者甚至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得这些官二代成为王朝倾覆的陪葬者。而根据中国历朝历代盛极而衰的走势,即使官二代成为名相名将,官X代也很逃脱“骄佚”乃至“流荡”的宿命。

      这个宿命背后,是几千年来的官本位思想,是既得利益者对权力世袭的渴望。

      资中筠曾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下,唯一出路是做官,为朝廷服务。所以有抱负的知识分子,最向往的是为‘帝王师’,给皇帝做智囊。而不像西方的知识分子可以有自己独立研究的领域,与现实政治无关。”这种社会形态不仅仅造成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也使得“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所以,才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才有“范进中举”的荒唐,才有“官大一品压死人”的“传统”。

      即使到了今天,“官本位”思想仍无处不在。人们畏官,也渴望做官,甚至有不少人反感特权只是因为自己没有特权。即使是过年时七大姑八大姨坐在一起,也会以官职大小、权力多寡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就。一个“权”字,往往决定了生活档次、社会地位。

      而且,在古代中国,因为中央集权的存在,政治因素几乎决定了一切,权力越大,能掌握的社会资源就越多,所获利益也就越大。帝王自然希望千秋万载,官员也希望子孙后代可传承自己的权力。但要注意的是,官员权力世袭的危害极大,如夏商周时代,贵族及高级官员均采取世袭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各国都渴望人才,人才也渴望事业平台。但官员职位遭贵族垄断,尸位素餐者众多,世袭的弱点便被无限放大,因此才有各国变法,才有军功爵制取代世袭的发生。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同样渴望世袭的帝王和官员之间,其实往往有着一种不谐的冲突,不能简单并作“既得利益者”了事。帝王希望千秋万载,那就需要多渠道提拔人才,以求强国。官员追求世袭,却难免导致官场良莠不齐,从历史上来看,优秀的官二代确实不少,但评书里强抢民女式的官二代也颇多,这本身就说明了世袭的局限性。

     也正因此,“权力世袭”的思维不但从未在中国历史上散去,而且还时常导致冲突,并在制度上有所体现,如两汉开始的任子制,唐代在任子制基础上修改的恩荫制等,都是统治者与官员之间的某种妥协。而从战国时代以来,统治者也用了多种制度对抗世袭阴影,如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如两汉时期的察举征辟选拔制度,又如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不可否认的是,科举制度是其中最有效也最公平的一种办法。

      纵观历史,当制度约束力强,干部选拔相对透明,政治清明度高时,官二代的素质与整体社会风气都呈向上趋势,反之亦然。

      从世袭制到“养士”

      说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有“帝王师”之梦,此言不虚。但资中筠将官本位的前提设定为“在科举制度下”,我则不甚同意。因为早在夏商周时代,官本位思想便已形成,或可称为“贵族本位”,贵族有世袭权力,即世卿世禄。《孟子》记载,周代的“班爵禄”制度分为两级:天子所班是“公侯伯子男”,诸侯所班是“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这条制度以“亲亲尊尊”为原则,形成世袭。低级官职则实行“乡举里选”,即地方推荐,经考察后授予官职。

      世袭的缺陷显而易见,既得利益者垄断统治阶层,大量庸才尸位素餐,人才无上升渠道。到春秋战国时代,战乱不断,各国都求发展、求扩张,对人才需求更大,人才匮乏的问题也更加突出。各国都开始寻求新的人才选拔方式。

      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执政期间曾打破世袭,并使用非常手段打压固有的贵族势力,提拔异姓贵族,提倡“尊功尚贤”,延揽人才。晋国也因此成为春秋时代强盛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但因为缺乏制度约束,异姓贵族成了新的既得利益阶层,又一次走入世袭怪圈,甚至壮大为不受王权约束的大家族。后来“三家分晋”的赵魏韩,均为壮大后的异姓贵族。

      至战国时代,“养士”开始流行,大夫、贵族都热衷招揽门客。有趣的是,最出名的养士者都是典型的官二代,如战国四公子(作者注: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他们可谓官二代中的翘楚人物,自身有创一番事业的野心,又深知统治阶层因世袭制而良莠不齐,所以敢于改变。

      大多数既得利益者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心态,很难主动放弃、作出改革,这是历史规律。但同样的,历朝历代也总有一些既得利益者自我觉醒,勇于放弃,投身改革甚至革命,而且因为良好的教育、更纯粹的价值观,他们的立场甚至比底层更为坚定,比如晚清时前仆后继的革命党人中,就有不少官二代、富二代。

      于他们而言,名利地位本唾手可得,但他们选择了放弃,相比某些梦想着“一人一个女学生”,甚至痛恨权力只因自己没有权力的底层,其立场更为坚定,动机也更为纯粹。战国四公子虽无法摆脱时代局限,但身上也或多或少具有一种纯粹气质,他们招纳门客,不分阶层贫富,甚至鸡鸣狗盗之徒,也能为其所用。在战国历史中,不少名臣出身门客,如蔺相如、范雎和田文等。

      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招揽门客的行为仅仅是一些贵族的个人行为,并未上升到国家层面,也并未制度化。而且,正因为是个人行为,总不免带有许多主观意识,就如现在的公司HR,面试时总不免有些主观色彩。即使如四公子这样的人杰,也常有走眼之时,所以才有毛遂自荐这样的典故。

      军功爵制——择优选材的第一次制度化

      “养士”作为一种贵族的个人行为,因贵族自身的能力、眼界、性情甚至所处环境而出现了许多偶然性。比如贵族的傲慢也许会让他们错过一些桀骜不驯的人才,比如贵族的眼光不够,也许会误信小人,比如贵族身处弱国,人才选择面有限,或身处强国但无表现机会,与门客一起蹉跎岁月……

      这种“逮着一个算一个”的人才选拔方式,自然无法适应战国时期各国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于是,各国纷纷变法,其中在人才选拔方面的核心就是打破世袭制,建立新的人才选拔制度。这种制度叫做“军功爵制”。

      参与三家分晋的魏国最早做出尝试,李悝变法时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一度使魏国强大。但魏国的这一制度有一个致命缺陷:有进无出。换言之,就如现在某些单位的铁饭碗一样,拿到了编制就没有了被炒鱿鱼之虞。所以,人们有进入体制的动力,但一旦进入体制后,就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待遇。这造成了魏国财政的巨大负担,最终难以为继。

      楚国则有吴起变法,也以军功为奖励标准,提出“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绝减百吏之禄秩”,并将这部分爵禄“以奉选练之士”,短期内便见成效,曾“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但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传统强国,既得利益群体早已根深蒂固,贵族们不甘利益受损,发动政变,杀死吴起。

      真正将军功爵制落到实处,并破除既得利益者障碍的是秦国。

      商鞅变法时,提出“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以军功定爵禄,打破出身门第界限。同时提出“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取消贵族的世袭。而且,秦国的军功爵制条款细致,《韩非子》中曾记载,商鞅制定秦法,“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士兵斩敌人一颗首级,即可以获得爵位一级及与之相应的各种待遇,也可做官。斩杀敌人越多,爵位越高,爵位共有二十级。其他各国也随之而动,如燕国就推行“公子无功不当封”的制度。

      这种制度下,“功”成为获取待遇的最重要标准,“见功而行赏,因能而授官”。即使是官二代,甚至国王的骨肉至亲,也要凭借功劳获取爵禄。庶民更是拥有了上升渠道,《盐铁论》记载:“庶人之有爵禄,非升平之兴,盖自战国始也。”

      那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时代,“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名将名相多出身微贱。秦国名将白起、王翦均是平民出身,赵国名将赵奢为小吏出身,为秦吞并六国建立大功的李斯也是小吏出身……“布衣将相”之局就此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秦国在人事制度改革上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时代对人才的呼唤,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秦国的薄弱基础。

      在探讨人事制度、官本位和官二代这一系列问题时,我发现了一条规律:既得利益集团越强大,改革越难,官本位思想越严重,官二代越不争气。春秋战国时代无疑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那时的老牌强国,经过长时间“世卿世禄”这一世袭制度的“侵蚀”,既得利益集团已十分庞大,树大根深,蔓延至国家的每一个管理层级。因此为官者多为官二代,几个贵族家庭垄断政权、甚至架空国君的情况十分普遍。如鲁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郑国的罕氏与良氏,卫国的石氏与宁氏,楚国的屈氏家族,以及三家分晋的赵氏、魏氏、韩氏等。

      改革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既得利益集团的实力越强,反弹也就越大。吴起在楚国变法引来杀身之祸,就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凶猛反扑。

      秦国恰恰是个例外,它地处偏远,经济和文化都相对落后,既得利益集团的实力也极为有限,国君往往有足够的控制力。只要有一个“明君”,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就相对较小。所以,秦国的变法相对彻底。但即使如此,商鞅仍不得善终,遭车裂之刑,由此亦可见改革之难。

      世袭制的持续反扑

      秦朝建立后,直至隋唐建立科举制度之前,世袭制阴魂不散,隔三差五就出现在历朝历代的干部制度中。

      比如两汉曾实行察举征辟选拔制度,以推荐方式选材,一时间众人举贤荐能,好不热闹。但这一制度很快就呈现出弊端,导致了东汉末年门阀的形成。在举荐这一体系中,高官享有话语权,官二代也有明显高出同龄人的“曝光率”。加之每一代举荐者与被举荐者存在类似师生的关系(作者注:与后来科举制度中的“门生效应”如出一辙),被举荐者往往热衷举荐“恩师”的后辈以“报恩”,这就形成了一种循环效应,你扶持我的后辈,我扶持你的后辈,官二代入仕机会大增,许多家族世代把持重要位置,甚至形成集团军效应。如我们极熟悉的《三国演义》中,袁绍就依托“四世三公”的背景而享有大量资源。

      到了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出现了“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寒门子弟无上升渠道的两极格局。如今说魏晋风流,佳话甚多。但很多时候,佳话与荒唐可划等号,如斗富的石崇,便是典型的官二代。左思虽才华横溢,却因出身寒门而不得志。当时,官员选拔不看才能品格,纯粹拼爹,士族子弟甚至未及弱冠便居高位。士族为进一步壮大地位,还选择相互通婚,甚至还出现了所谓的“谱学”,有人专门研究士族家世,目的居然是防备有人冒充士族得官。

      当然,士族并非一无是处。那时的官二代甚至官X代中,也出过不少名人,如“旧时王谢堂前燕”中所指的王家与谢家,都曾人才辈出,在淝水之战中大获全胜的谢安便是其一。

      这个时代的世袭还出现了分化,分为世袭罔替和世袭。前者可无限世袭,而且可承袭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后者则是有限世袭,承袭爵位还低一级。

      还有一个制度同样成为了“世卿世禄”这一被废制度的延续,那就是“任子制”,即任命官员子弟做官。苏洵曾说任子制是“信其父兄而用其子弟”,此言不虚。《汉书》记载,“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得认同产若子一人为郎,不以德选”,“不以德选”四字堪称触目惊心——品德、才能都不在考察范畴之内。所谓“为郎”,即指任子多做郎官,即宫廷侍从官员,为皇帝身边的亲信。见领导机会多,自然升迁得快。而且此制度漏洞甚多,比如未规定任子数量,加之察举征辟选拔制度制造了大批名门望族,许多家族中高官众多,子侄得到了大量任子名额,纷纷入仕,权臣霍光就是通过任子制一步步高升的。

      至东汉时代,任子制出现了扩大化,校尉、尚书等级别的官员也得到了任子权力。甚至无子嗣的宦官也插了一脚进来,整个东汉史,外戚与宦官轮番专权,此起彼伏,结果任子制也成了宦官享有的权利,以致“宦官方炽,任及子弟为官布满州县”,这些“子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若子”(即子或侄),而是充斥着大量的远房亲戚甚至收养的义子,曹操之父曹嵩就是一个例子。

      在这种状态下,官员队伍中出现了海量的官二代,加之政治黑暗,官员腐败,这些官二代的素质更难保证。大儒王夫之曾说:“封建毁而选举行(作者注:此“选举”即指察举征辟),守令席诸侯之权,刺史牧督司方伯之任,虽有元德显功,而无所庇其不令之子孙”,但实际情况却是东汉末童谣里所说的“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醒世恒言》的“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中则写道:“汉朝取士之法,不比今时。他不以科目取士,惟凭州郡选举。虽则有博学宏词、贤良方正等科,惟以孝廉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洁。孝则忠君,廉则爱民。但是举了孝廉,便得出身做官。若依了今日的事势,州县考个童生,还有几千封荐书。若是举孝廉时,不知多少分上钻刺,依旧是富贵子弟钻去了。孤寒的便有曾参之孝,伯夷之廉,休想扬名显姓。”

      值得一提的是,和平年代的选才,往往变相世袭,官二代大占便宜。但乱世时,群雄都渴求真正的人才,出身便不再重要,每逢此时,总会有一代人杰出现,大肆延揽人才,战国时代如此,东汉末年同样如此,曹操曾三次颁布“唯才是举令”,各阶层人才纷纷加入,为曹魏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未完待续)

PS:以史为鉴啊。转多了杀人放火的文,烦了。所以掉一下书袋哈!
韩悠儿 离线
级别: 幻影射手
UID: 176460
精华: 0
发帖: 2321
橘果: 9 颗
威望: 7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188(时)
注册时间: 2009-04-15
最后登录: 2024-04-26
1  发表于: 2013-04-28  
如果呆在日本的话,很多男孩会选择改国籍,即使不改国籍,日本的女孩子一般也是呆在家不会出去工作,男孩子在外面挣钱和中国一样会给老婆,日本压力很大,有很多的男孩子受不了要回国的话,很多女孩不愿意的,日本对本国女性的婚姻和离婚保护还是很好的,孩子中国男人无法带走
冷薄荷 离线
级别: 神

UID: 556426
精华: 0
发帖: 26224
橘果: 6656 颗
威望: 16835 点
光辉成就: 0 分
群组: 橘色
在线时间: 1600(时)
注册时间: 2011-09-04
最后登录: 2018-01-31
2  发表于: 2013-04-28  
哇哈哈,杀人放火................不过大家都对杀人放火有兴趣.
韩悠儿 离线
级别: 幻影射手
UID: 176460
精华: 0
发帖: 2321
橘果: 9 颗
威望: 7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188(时)
注册时间: 2009-04-15
最后登录: 2024-04-26
3  发表于: 2013-04-29  
封建毁而选举行(作者注:此“选举”即指察举征辟),守令席诸侯之权,刺
描述
快速回复

【温馨提示】请认真回帖,禁止纯表情、纯数字、纯复制等水帖!请勿套用“谢谢楼主”、“抱走”、“完结没有”等无意义的回复!每个帖内连续回复请勿多于3帖,每个版面连续回复请勿多于10帖!除茶馆外其他版面请勿版聊,回帖请与主题相关。
验证问题:
本论坛的名字是什么? 正确答案:橘园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