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转】《毕业那年》:紫了葡萄,老了黄瓜 --]

-> 影视天地 -> 【转】《毕业那年》:紫了葡萄,老了黄瓜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云稀 2014-07-11 10:14

【转】《毕业那年》:紫了葡萄,老了黄瓜

[attachment=1062839]

电影《毕业那年》上映的时候,石家庄的各大电影院没有放几场,便匆匆下架了,我便也没有赶上看。昨天,在某网站上看到了高清版本的《毕业那年》。因为没有花钱看,所以也便没必要按着电影院的标准来批评这部电影了。我是网络观看的,个人认为,《毕业那年》是一部超长的网剧。
这部电影可以拆解为几个部分:辩论赛、ktv、回老家、合作演出、分手、重聚。完了。故事大段大段地拖沓,给人强弩之末的感觉。《毕业那年》成本很小,但是成本可以小,剧本不能放水啊!遗憾的是,这部电影是剧本与拍摄的双重失败。
关于大学生生活的电影,在中国大陆,目前我能看到的,除了那个李芳芳导演的《80后》之外,还真没看到别的。而网剧表现大学生活的比较多,但都流于肤浅,纯粹的为了搞笑或者亲亲我我而存在。我们至今没有一个还算可以的大学生题材的电影出现。
大学这玩意很有意思的,尤其是你上完了它之后。女的,紫了葡萄;男的,老了黄瓜。你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葡萄,自己的黄瓜,都貌似沧桑了,难免就感慨了。实际上,这种感慨是共性的。抓住这种共性的东西来表现,就容易引发共鸣了。
《毕业那年》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大学生共性的东西。他们也在努力地找,但只找到了小公鸡跟小母鸡压蛋这么个东西,就太符号化了。要表现好大学生这个题材,最重要还是葡萄与黄瓜的问题,一个是紫了,一个是老了黄了。
仔细说说葡萄跟黄瓜。
第一,   性的问题
其实就是压蛋儿的问题。都是压蛋儿的年纪,小公鸡跟小母鸡,不是公的喜欢母的,就是母的勾搭公的。但甭管谁勾搭谁,总有最终就得没羞没臊一辈的,也有只能啪啪啪啪之后说分手的。把青春期的性冲动写出来,就好了。我上大学那会儿,读河北作协的孟昭旺写的小说,就觉得过瘾,为什么呢?因为他不罗嗦,比如,“我在美术系的画室把他们系花办了”这句,性冲动全有了。谁要是为性冲动这东西啰啰嗦嗦地找一大推理由,就没劲了。大伙看《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边,夏雨要办宁静,没那么多爱不爱的,干就是爱,爱就是干。《毕业那年》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主人公都是爱的死去活来的,就是没有青春期的性冲动的“干”。
第二,   老的问题
讲大学的故事,得跳出来,反观这个生活,才能制造沧桑感。说白了,就是老的问题。上大学那会儿,就是源于性冲动去干事的,干着好玩,过后看着才“那时花开”。这种沧桑感啊,就是咱们回头看过去之后才有的。而对于正在上大学的观众,大学题材的电影,就教给大伙怎么泡妞把妹干辅导员赚外快对抗现行规则这些事,但凡性冲动引领起来的,大学生就喜欢。而对于已经上过大学的,当年也冲动过,看着当年的冲动,和现在的冲动不起来,就感慨了。这样,才是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毕业那年》,最大的问题,还是找不到共性,大学生们的共性。这个问题,跟李芳芳那个《80后》一个毛病,拿着自个的小情调当共性了。在“紫了葡萄,老了黄瓜”上做文章,才能有出路。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大学题材的电影,肯定会风靡起来的。要是一直搞《毕业那年》这样的玩意,就真没救了。
评论:青涩的题材,再见青春了啊。伤感的


sweety 2015-05-16 20:47
这评一定是个男的写的,真TMD粗暴片面


查看完整版本: [-- 【转】《毕业那年》:紫了葡萄,老了黄瓜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7.5 SP3 Code ©2003-2010 PHPWind
Time 0.010250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