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颦儿的电影馆』10月24日新到影片◇◆◎21楼 “生命不是艺术,那一刻永远不可停留” ——《大河恋》●◎◇
颦儿 离线
级别: 橘园贵宾

UID: 10889
精华: 9
发帖: 2203
橘果: 6361 颗
威望: 6813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318(时)
注册时间: 2007-06-06
最后登录: 2018-11-21
10  发表于: 2007-09-12  
一部像《穆赫兰道》一样难解的影片——《Donnie Darko: The Director's Cut》



引用

Donnie Darko: The Director's Cut
导演:Richard Kelly
主演:吉娜·马隆 Jena Malone 杰克·吉伦哈尔 Jake Gyllenhaal
类型:惊悚 / 剧情 / 科幻 / 悬疑
片长:118 min / 133 min (director's cut)
国家/地区:美国
对白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2001年1月19日 美国
官方网站:www.DonnieDarko.com



一部像《穆赫兰道》一样难解的影片

引用


一句话评论:
You can never go too far.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knew the future?

Be Afraid of the Dark

Dark. Darker. Darko.

Why are you wearing that stupid man suit?

一部像《穆赫兰道》一样难解的影片。

Gotta write something in English this time.Thanks Mike.Without Mike's recommendation,I wont watch this amazing movie.

Unfortunately I only got the English subtitles,so it is so hard for me to figure out the dialogue completely.What a pity!It is said that to understand this movie we have to look for the answer and guide on its URL,especially the content of <THE PHILOSOPHY OF TIME TRAVEL>.But anyway I was enjoying the sadness and reminiscence of this poem movie.You could see all the popular symbols in 80s U.S.A last century. Different from Ron Howard or Mimi Leder,Richard Kelly was so dolorous to remember the death of youth.He developped Robert Zemeckis's concept of parallel Universe to tell us a fantastical story in Tangent Universe.

And you also could find the interesting stuff about <E.T.>,<The Evil Dead>,<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and <Abyss> in it.

I am just wondering if Mike has experienced the same youth as Richard Kelly's.




影片相关
引用



转: 《死亡幻觉》:穿梭时空的忧伤诗意

  奥森·威尔斯拍《公民凯恩》的时候25岁,理查德·凯利拍《死亡幻觉》的时候也是25岁。一个导演的处女作就拍成这样,简直让人嫉妒。理查德·凯利说他刚从南加州大学电影系毕业的时候就构思了这个剧本。之后的一年半就一直在四处碰壁,要么是剧本不过关,要么是没人相信一个从未拍过片子的大学生。直到有一天剧本流落到了德鲁·巴里摩尔的手里。在《霹雳娇娃》的片花放映会上,凯利问巴里摩尔愿不愿意演个角色,巴利摩尔说,行啊,只要你让我当制片。于是,2000年夏天,片子开拍了。预算450万。在2001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映,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不过由于911事件推迟了放映,而且仅限于全国58家影院。不久之后20世纪福克斯发行了DVD。目前在IMDB上得到8.3的高分,已经有将近三万人投票,名列第94。
 
关于浮躁的青春,关于奔放的生命、关于扭曲的成长,关于一切不如意……在好莱坞主流电影里往往被简化成“因为爱,将得到救赎”的廉价结论。当然六年四班的新锐导演理查德·凯利头脑并不像朗·霍华德或咪咪·莱德这般简单。

  到底Donnie Darko发生了什么事?

  如同其他惨绿少年,Donnie也有一肚子的不满:在学校有保守唠叨的老师,在家里则有不了解他的父母姊妹,还有一群猪朋狗友……直到一只名唤法兰克的巨兔出现在唐尼眼前;催眠他做各式各样古怪的事情;直到自己房间里莫名其妙地出现飞机引擎残骸;直到一个美丽的转学生坐到他旁边……Donnie才知道,一切,都将不一样了。

  对一个1988年的高中生来说,时空旅行是什么东西?Fear & Love?线性体会到的情绪两极,Donnie越来越无法认同课堂上老师的说法,他大声向老师咆哮:你以为真那么简单能在“爱”和 “恐惧”间下定义决定自己的处境?他质问莅校倡导远离恐惧的心灵大师:你真的快乐吗?恐惧又是什么?后来,我们才知道,教导大家化解忧伤、远离恐惧的心灵大师,竟在暗夜里隐隐而泣……

  从天而降的飞机引擎残骸,是象征?是危机?还转机?那一夜起,所有人的命运都因而改变……而时空旅行,真能倒转时空回到过去?真能挑战未来?

  唐尼提出一连串大哉问,却无人能回答,连他的心理医师也只能温柔地抱抱他。

  全片充斥着美国80年代盛行的招牌符码,导演却不妥协地扬弃美国梦的乐观美好,改以忧伤的语调哀悼青春的消逝,附带超现实般的世纪末最后道德寓言--仿佛千禧世代的大卫·林奇,敏锐而诗意地在怀旧类型里注入新人类的观点。Michael Andrews沉重的配乐,搭上耳熟能详的老歌,为本片妆点出动人的小镇怀旧风情。不可不提的是男主角杰克·格林哈尔以惊人潜质把Donnie的脆弱无助与天真诠释得比许多拿影帝的叔叔伯伯还精彩!如果说他初挑大梁的《十月的天空》是关于理想少年的美国梦,那本片无疑是一曲Reality Bites的青春挽歌。

  《死亡幻觉》这个译名容易让人误解,好像一切都可以用最后的“恍然大悟”虚晃过去,这就降到《香草天空》的水平了。很多人又把它跟《穆赫兰道》比,复杂倒是复杂了,不过《穆赫兰道》未免过于故弄玄虚。虽然理查德·凯利非常崇拜大卫·林奇,而且说相形之下,他的《死亡幻觉》就跟《小鹿斑比》似的。

  这片子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的诗意。意思就是它很抒情,就是悲剧底子上的一点亮色。一个高中生,16岁,冥冥中被卷入另一个世界,像《爱丽斯梦游仙境》一样,在一个让人心碎的“Mad World”里体验存在的意义和爱的温暖。最后,一切回到从前,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天灾人祸,世界如常。

  Gretchen问Donnie:“你怎么总是怪怪的?”Donnie说:“哦,对不起。”Gretchen就说:“这是夸你呐。”于是两个人就在一起了。这种命定的相遇。

  片中有个老太太,101岁了,一头蓬乱的银发,当过修女,后来抛弃上帝写了一本《时空旅行奥义书》。老太太每天都走到马路对面,打开信箱的铁盒子查信。可是铁盒子永远是空的。直到有一天,Donnie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我希望当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我还能吐纳呼吸,因为还有那么多事情铺展在我面前。”

 德鲁·巴利摩尔演的教文学的女老师(她的Flower Production是本片的主要制片方),上课的时候教学生们Graham Greene的一篇小说《The Destructors》,讲的是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对一个老人住的房子搞破坏的故事。老师问Donnie这故事是什么意思啊?Donnie说: “Maybe they wanted to see what happend if they tear the world apart,to make things change.”我当场被这句台词击中,这简直是人与“存在”抗争的真正悲剧性秘密: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我要毁灭一切,改变这个世界。

  为什么把故事放到80年代,导演说一是因为他那会正好青春期(88年的时候13岁),二是关于80年代的怀旧作品太少了。70年代不记事,90年代又信息爆炸,2000年人们都相信世界是假的,等待《骇客》第二集摧毁虚拟帝国。只有80年代的斯皮尔伯格、赞米基斯和詹姆斯·卡梅隆对他影响最大。于是就选了很多80年代的歌,比如Tears for Fears的,而且都很便宜,因为乐队早就解散了,彼此骂娘。

  中国观众听人家80年代的怀旧歌曲,可能就跟法国人听《站台》里的《火车向着韶山跑》似的,知道是什么“功能”,但肯定泛不起乡愁。不过是真好听,尤其是片尾忧伤弥漫的《Mad World》,仿佛真的让观众和片中所有的生者一起,为失去的爱哭泣,为我们的罪忏悔。

  除了音乐,还有关于电影的引文。80年代的美国大片我们都看过。首先是赞米基斯的《回到未来 2》,本片借了一点点“平行宇宙”的概念;其次是斯皮尔伯格的《E.T.外星人》,月下单车那一段;再次是詹姆斯·卡梅隆的《深渊》,借了一点点“水蛇” 的特效造型。最经典的是:Donnie和Gretchen去看夜场电影,萨姆·雷米的《人玩鬼》(The Evil Dead)。诺大的电影院里只有他们两个人,Gretchen靠着椅背睡着了。银幕上黎明降临,旭日初升。悲怆的咏叹调响起,太阳幻为钟表,画面扭曲,光芒万丈,竟是开了一道时空之门,这一场景简直让我目瞪口呆,只觉眼前所见是一出为冥冥宇宙上演的希腊悲剧(《人玩鬼》系列中有本“死亡之书”,记载了召唤邪魔的魔法,跟本片有异曲同工之妙)……接下来,Donnie走出电影院,门口的霓虹灯牌上竟是《基督的最后诱惑》。大家都知道,在《基督》一片里,就在耶稣被罗马人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他发生了幻觉,并在幻觉中得救,结婚生子,直至垂垂老矣。在他行将就木时,犹大来了,指责他的背叛行径,此时他才幡然悔悟,并且发现自己仍在十字架上。可见两片不仅在结构上近似,而且Donnie简直就是80年代的再生耶稣。

另外,弗兰克这个“想象中的朋友”明显是受了《闪灵》的启发(导演本人声称他最喜欢的恐怖片就是《闪灵》,最喜欢的电影则是《2001太空漫游》),至于为什么把弗兰克设计成“兔人”的角色,好多人说是向《迷离世界》(Harvey,詹姆斯·斯图尔特1952年主演的一部幻想喜剧片)致敬。但导演本人那会还没看过《Harvey》,他的理由是:他知道弗兰克最后要在万圣节的狂欢派对上盛装出现,而且兔子生性温和善良,套在人身上反而透出一股邪气,就是反讽了。

本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要彻底弄懂剧情,你必须到它的官方网站上找线索。当然,不较这个真也不影响对总体氛围和主题的把握,但只有看完整个官方网站,你才能真正搞清楚一切因果。这个策略有点像当年的《女巫布莱尔》,只不过它已经不仅停留在宣传造势的阶段上了。

  《死亡幻觉》的网站不仅内容和影片本身一样重要,而且其风格也和电影一样拽。很多人第一次知道这个片子就是因为它的官方网站被评为2001年最佳电影类网站。该网站有三个level,相当于一个简易解迷游戏。隐藏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线索就是“死亡婆婆”写的那本书:《时空旅行奥义书》。其实翻起来就是几页的内容,且全部是关于剧情的解答——简单翻译如下:

  《时空旅行奥义书》(THE PHILOSOPHY OF TIME TRAVEL)

  前言

This intent of this short book is for it to be used as a simple and a direct guide in a time of great danger. I pray that this is merely a work of fiction.If it is not, then I pray for you, the reader of this book.If I am still alive when the events foretold in this pages occur, then I hope that you will find me before it is too late.——Roberta Ann Sparrow,October, 1944

  此书为天行无常时之简易指南;我希望它纯属虚构;否则我只好为你祈祷;如若书中预言之事在我有生之发生,请万务在为时太晚之前找到我。——1944年10月 罗伯塔·安·斯派罗

  第一章 离线宇宙(Tangent Universe)

  原发宇宙(Primary Universe)充满危机。战争,瘟疫,饥馑,自然灾害。人人难逃死亡。
  第四维时间相对稳定,但并非无法穿透。使其织体崩坏的意外很少发生。
  而一旦离线宇宙出现,其本身将极不稳定,只能维持几星期。
  如果离线宇宙坍塌,其在原发宇宙内的遗骸——黑洞将摧毁一切存在。

  第二章 圣物(Artifact)与活体(Living)

  当离线宇宙出现,时空涡流附近的人们将处于这个危险新世界的震中。
  离线宇宙发生的第一个征兆是“圣物”的出现。
  当“圣物”出现,“活体”将出于好奇将其收回。“圣物”通常为铁器,如来自古玛雅文明的箭镞,或中世纪欧洲的铁剑。
  被送回原发宇宙的“圣物”经常被视为宗教图腾,因为它们在地球上的出现完全违背因果逻辑。

  第三章 水(WATER)和铁(IRON)

  水和铁是时空旅行的关键元素。
  在离线宇宙中,水是用来构造时空之门的屏障元素。
  铁是构造圣物容器的传递元素。

  第四章 梦(DREAM)

  当“被控体”(Manipulated)从离线宇宙苏醒时,他们仍会被梦魇缠绕,但大多数不会记起先前的经历,那些保留些微记忆的人会为其在梦中的不良行为深感懊悔;
  “圣物”本身是它存在的唯一物理证据,其他一切均已在离线宇宙中灰飞烟灭。
  据远古神话记载,一个马雅战士被箭镞射中而跌落悬崖,但附近却没有军队,没有敌人。
  一个中世纪骑士被一柄尚未锻造的剑神秘刺穿。
  主说,一切皆有原因。

  第五章 活体接受者(Living Receiver)

  活体接受者是选中的向导,负责把圣物置于返回原发宇宙的位置。
  没人知道他是怎样或为什么被选中。
  他将被赋予第四次元的神力。强大的力量,念动,精神控制,召唤水与火的魔法。
  他将被噩梦纠缠,幻视,幻听。
  那些在他周围的人,称作“被控体”,将畏惧他,试图毁灭他。

  第六章 死控体(Manipulated Dead)

  死控体比活体接受者更加强大。如果一个人在离线宇宙内死去,他将通过第四次元通道(Fourth Dimensional Construct)与活体接受者接触。
  第四次元通道由水构成。
  死控体据此控制活体接受者。
  他会设置“引导陷阱”(Ensurance Trap)以保证活体接受者把圣物安全送还原发宇宙。
  如陷阱运作成功,活体接受者将别无选择,只能在黑洞坍塌之前使用他的四次元神力将圣物及时送还原发宇宙。

  第七章 活控体(Manipulated Living)

  活控体通常是活体接受者周围的朋友/邻人。
  不幸的是,出于返还圣物的任务要求,他们会经常表现出无理性的暴力倾向。
  在此条件下,他们会不惜一切免于自己在离线宇宙的湮没。

  简单的说,本片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我们生活在危机四伏的原发宇宙中。由于某些不可知的原因,原发宇宙会偶尔偏离正常的时间轨道,走向注定毁灭的歧路——离线宇宙。离线宇宙出现的第一个信号是“圣物”的降临。为免于整个世界的覆灭,某个被“神之手”选中的“活体接受者”必须在离线宇宙的大限到来之前,将“圣物”送还原发宇宙。他周围的“被控体”将竭尽所能诱使他完成这一天降大任——“神圣调停”。在这之后,离线宇宙将准时关闭,原发宇宙则返回“歧路”的起点,继续沿原有方向运行。而包括“活体接受者”在内的一切“被控体”,都将不复记忆。心中只留些许残片,仿佛大梦刚觉。

  本片故事(除最后一段之外)均发生在离线宇宙之内,一切事件都沿着宿命的轨迹引向唯一的结局:Donnie牺牲自己,拯救原发宇宙。“圣物”为喷气发动机,“活体接受者”是主人公Donnie Darko,“被控体”是其余所有人物(即时空涡流产生地Middlesex的小镇居民。其中弗兰克和女主角Gretchen均是“死控体”,但只有弗兰克使用了异次元通道与Donnie沟通;他们在离线世界里唯一的作用就是设置“引导陷阱”,保证Donnie在可接受的心理范围内到达命运终点)。
  离线宇宙的大限是:28天6小42分12秒。那一刻到来之时,也就是黑洞吞噬一切的世界末日。



[ 此贴被sibyl在2007-10-08 09:52重新编辑 ]
原你归来仍是少年
颦儿 离线
级别: 橘园贵宾

UID: 10889
精华: 9
发帖: 2203
橘果: 6361 颗
威望: 6813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318(时)
注册时间: 2007-06-06
最后登录: 2018-11-21
11  发表于: 2007-09-12  
不能只是倾听——《狗年》



引用

片名:Year of the Dog
又名:狗年

导演:麦克·怀特Mike White
编剧:麦克·怀特Mike White.....(written by)
演员:莫莉·香侬Molly Shannon.....Peggy
布兰达·佳拉Brenda Canela.....Brenda
劳拉·邓恩Laura Dern.....Bret
雷吉娜·金Regina King.....Layla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97分钟
上映日期:2007年4月
国家/地区:美国
拍摄日期:2006年6月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DTS
SDDS评级:Rated PG-13 for some suggestive references.
官方网站:http://yearofthedogmovie.com/
级别:USA:PG-13
imdb链接:tt0756729



不能只是倾听

引用


    曾为《橘子郡男孩》、《麦田捕手的女孩》以及《摇滚学校》编剧的Mike White选择在中国的猪年拍他的导演处女作《狗年》,邀请了与他继《Cracking Up》短命合作过的喜剧女演员Molly Shannon献出了可爱而略有些拘谨的银幕秀。

    影片是关于现代人心灵归宿和宠物依赖癖的老生长谈,曾经在片子的85分钟我先是以为Mike White打算偏激地给这些冷漠自私的我们一个板栗,然后一个转折,我又一度准备好给Mike White还一个恶俗happy ending的冷眼。所幸Mike White并没有大的野心,使得影片的励志情绪中规中矩。在南加洲的温暖阳光中善良的女主角拒绝了声称爱她的亲人,朋友和同事所安排的幸福生活,选择加入偏激派动物保护组织。最终我们这帮喜欢拍砖的人竟然面面相觑,无从下手。

    非常喜欢影片的卡通色彩味十足的海报,与片子有些古怪和固执的神经感觉倒也匹配。恐怕这是第一部因为海报而被我选择观看的电影呢。要知道在时间宝贵的周末,选择影片变得慎之又慎,导演和编剧,评论和主演都有可能成为第一考虑因素,但是海报绝对是很难成为理由的吧。

    值得一提的是,Laura Dern是一位极具特点的女演员,在片中表现十分抢眼,比Molly Shannon更出色嘀带来了影片的讽刺意味。




影片相关
引用


相关评论:

  Molly Shannon农饰演的那个对狗迷恋依赖的女子似乎是她近期来最“正常”的一个角色,在她身边的,则是一群虎视眈眈企图抢境的配角,良性的竞争使得影片在表演上没有一丝瑕疵。

  ——《首映》

  影片结合了明亮的幽默与晦涩的洞察力,Mike White轻而易举地就用优雅的故事线索将古怪的低俗滑稽表演掩盖过去了。

  ——《世界电影日记》

  每一个曾经失去自己心爱的宠物狗的人,都能感受得到女主人公Peggy的痛苦,并能理解随后发生在她身上的改变。

  ——《纽约时报》

  影片中的每一个配角都非常出色,制造了大量的笑声,然而Molly Shannon的适应不良使得一切都大打折扣。

  ——comingsoon网站


[ 此贴被sibyl在2007-10-08 09:53重新编辑 ]
原你归来仍是少年
颦儿 离线
级别: 橘园贵宾

UID: 10889
精华: 9
发帖: 2203
橘果: 6361 颗
威望: 6813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318(时)
注册时间: 2007-06-06
最后登录: 2018-11-21
12  发表于: 2007-09-12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站在世界的屋顶——《死亡诗社》



引用

片名:Dead poets society
又名:春风化雨/死亡诗社
导演:彼德·威尔Peter Weir
主演:罗宾·威廉斯Robin Williams
上映年度:1989
语言:英语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imdb链接:tt0097165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站在世界的屋顶

引用


I went to the woods
  我步入丛林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I wanted to live deep
  我希望活得深刻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吸取生命中的所有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and not when I had come to die,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却发现自己从未活过
 
      ——惠特曼【美】

    Peter Weir用惠特曼的这首诗作为开篇之辞揭开了死亡诗社有些沉重的画面和音乐。

    很多年前就被灌输过这部影史经典的印象,特别是那个非常美国的结尾:学生们一个接一个的站到课桌上,向基丁老师道别,也是向校方抗议,他们说道:“OH, CAPTAIN, MY CAPTAIN.” 未见其面先闻其声,在自己终已远离国家教育体制荼毒的3年之后见到了真身,看到了年轻时候好莱坞国宝级的喜剧演员Robin Williams所奉献的John Keating这个著名教师形象,还有尚从童星生涯走出的面容稚气的Ethen Hawk。

    而我却对朋友说,我不推荐看此片,原因只有一个: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站在世界的屋顶。传道,宏扬,说服,选择,鼓动……这不是一个老师自封CAPTAIN头衔便可以做的。生活有意义,活得深刻,没错,每个人都会萌动一种情绪,渴望诗意和激情,但生活最终还会归于平淡,无论是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教书的John Keating,还是那些曾经在死亡诗社的岩洞里欢笑呤诗的男孩们。

    最后,请每一位教师切不可把自己未竟的个人梦想强加那些带着空白笑容的稚嫩脸孔上。你可能是一扇窗,一个不同的视角,一个短暂的灵感,但绝对不会是每一个学生的CAPTAIN。

    拍砖归拍砖,美妙的台词却还是应该收藏的呢。另外关于影片中那段诡异的喉唱音乐,网上找不到相关资料。89年,喉唱就已经被配乐师们关注了?感叹。




影片相关
引用


【经典台词】

    o me, o life,
  of the questions,
  of these recurring,
  of the endless trains,
  of the faithless,
  of cities filled with the foolish,
  what good aimd these.
  o me, o life?
   
    呵! 自我, 呵! 生命!
  这些问题总在不停出现.
  毫无信仰的人群,
  川流不息,
  城市充斥着愚昧,
  生活在其中有什么意义,
  呵! 自我, 呵! 生命?

 
  Answer: That you are here.
  That life exists, and identity.
  That the powerful plays goes on,
  and you may contribute a verse.
  That the powerful plays goes on,
  and you may contribute a verse.
    
  答案:
  你在这里,
  因为生命和个体存在,
  因为伟大的戏剧在继续,
  因为你可以奉献一首诗.
  因为伟大的戏剧在继续,
  因为你可以奉献一首诗.


  We don't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it's cute.
  我们读诗写诗,非为它的灵巧
  
  We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we are members of the human race...
  我们读诗写诗
  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
  
  and the human race
  is filled with passion.
  而人类充满了热情
  
  And medicine, law, business,
  engineering...
  医药,法律,商业,工程
  
  these are noble pursuits
  and necessary to sustain life.
  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
  并且是维生的必需条件
  
  But poetry, beauty...
  romance, love...
  但是诗,美,浪漫,爱
  
  these are what we stay alive for.
  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To quote from Whitman...
  引用惠特曼的诗
  
  “O me, O life of the questions
  of these recurring...
  “啊!我!”
  “这个问题不断重演的生命”
  
  of the endless trains
  of the faithless...
  “在戴运无信者的绵延车厢中”
  
  of cities filled with the foolish.
  “在充满愚人的城市之中”
  
  What good amid these
  “身处其中的意义为何?”
  
  O me, O life?”
  “啊!我!啊!生命!”


  Just when you think you know something,
  you have to look at it in another way.
  当你认为你知道某件事时
  必须再以不同角度看它
  
  Even though it may seem silly
  or wrong, you must try!
  即使那看来似乎愚笨或错误
  你们都必须试试
  
  Now, when you read, don't just consider
  what the author thinks...
  当你阅读时
  别只想到作者的见解
  
  consider what you think.
  想想你的见解
  
  Boys, you must strive to find
  your own voice.
  孩子们,你们必须…
  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
  
  Because the longer you wait to begin,
  the less likely you are
  to find it at all.
  因为你等候起步的时间愈长
  便愈不可能找到它
  
  Thoreau said, “Most men lead lives
  of quiet desperation.”
  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Don't be resigned to that.
  Break out!
  别听任此事发生
  要突破!
  
  Don't just walk off the edge
  like lemmings. Look around you.
  别像旅鼠般盲目由崖边跳下
  环顾四周


[ 此贴被sibyl在2007-10-08 09:54重新编辑 ]
原你归来仍是少年
颦儿 离线
级别: 橘园贵宾

UID: 10889
精华: 9
发帖: 2203
橘果: 6361 颗
威望: 6813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318(时)
注册时间: 2007-06-06
最后登录: 2018-11-21
13  发表于: 2007-09-12  
电影天堂,久经不变——《天堂电影院》



引用

    片名:《Nuovo cinema Paradiso》 (《天堂电影院》)
  片长:122分钟
  年代:1988年
  导演:Giuseppe Tornatore (吉赛贝•托纳多雷)
  主演: Antonella Attili / Enzo Cannavale / Isa Danieli
    官方网站: http://www.douban.com
    语言: 意大利语 / 英语
    imdb链接: tt0095765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意大利
  获奖情况:第四十二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1989)
  第六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90)
  第四十七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1990)
  第二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男演员(1989)
  第二届欧洲电影奖评审委员特别奖(1989)
  第四十四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1991)
  第四十四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电影配乐(1991)
  第四十四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原著剧本(1991)
  第四十四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演员(1991)
  第四十四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配角(1991 )



电影天堂,久经不变


引用


    以上便是这部堪称博物馆国宝级影片的辉煌记录,托纳多雷的三部曲中偶最早听说的这部《天堂电影院》却是到最近才看。

    从 “真实之口”的浮雕喷吐而出的影像,集体体验的电影历史和记忆,瞎眼的老艾佛特导演的多多的一生。

  没有流下偶估计的眼泪,这让偶多多少少有些失望。很大程度上应该是说偶还不熟悉意大利那段历史,而且对电影的了解也是很菜,电影尹始便一直期盼着的那个关于吻的镜头的胶卷,其中那么多的电影黄金时代的名片,偶只能认出一小部分,《卡萨布兰卡》、《关山飞渡》、黛伯拉寇尔、鲍嘉、海华丝……

    看着颇有灵气的小多多,手举着小铃铛拒绝所谓猥亵镜头的神父,电影院中时光流逝中的众生群像,不禁由衷的微笑。

    一直偏爱西西里岛美丽的乡村群像的托纳多雷如此说道:“天堂电影院并不仅仅是间放映厅。对我来讲,这是一个奇特的、文化与社会启蒙的地方。一代意大利人曾在这里受到熏陶。我倾向于认为,电影院对一个人来讲或许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目的,在影片和他本身,和他的愿望、期待之间,也许就存在一种联系。”

    在导演版中出现的那个关于爱情的最后相见的情节,曾经让偶有些懊恼老艾佛特的自作主张,就算多多不能成为著名导演,只能在小镇上放一辈子电影,但他不应该选择自己的人生吗?是平平凡凡相守终老?还是繁华郁郁一生?偶也有过那样的悲剧情结,相信残缺和遗憾的恒永,并一厢情愿去制造过这样的错失,但现在偶已经明白,没有什么比明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更为重要。

    影片中天堂电影院的坍塌,电影似乎终结了自己的时代,托纳多雷好像没有留给大家希望。这让我想起之前在《云上的日子》评介中所提到的那个Wenders和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电影童话。在82年戛纳Martinez宾馆的666号房间中这届戛纳电影节上的所有导演,其中包括了Werner Herzog(赫尔佐格),Rainer Fassbinder(法西宾德),Steven Spielberg(斯皮尔伯格),Jean-Luc Godard(自以为是的戈达尔),Antonioni(安东尼奥尼)——他们被邀请到去完成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10分钟自由陈述自己对于“The future of CINEMA”的看法,由此Wenders完成了一部名为“Chambre 666”(666号房间)的纪录片。有些好奇,若是托纳多雷也在邀请之列,他会说些什么呢?


[ 此贴被sibyl在2007-10-08 09:55重新编辑 ]
原你归来仍是少年
颦儿 离线
级别: 橘园贵宾

UID: 10889
精华: 9
发帖: 2203
橘果: 6361 颗
威望: 6813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318(时)
注册时间: 2007-06-06
最后登录: 2018-11-21
14  发表于: 2007-09-12  
曾经一同长眠于地下的渴望, 开始了没有预兆的复活——《骷髅新娘》



引用

Tim Burton's Corpse Bride .....(USA) (complete title)
中文片名:骷髅新娘
导演:蒂姆·波顿Tim Burton
    麦克·约翰森Mike Johnson
编剧:约翰·奥古斯特John August .....screenplay
    Pamela PettferPamela Pettler .....screenplay
    Caroline Thompson
演员: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 .....Victor Van Dort (voice)
影片类型:爱情 / 动画 / 奇幻 / 家庭 / 歌舞 / 喜剧
片长:76 min
国家/地区:美国 英国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混音:SDDS   Dolby Digital EX   DTS-ES
评级:Rated PG for some scary imagess and action, and brief mild language.
级别:Australia:PG   Singapore:PG   Argentina:Atp   Portugal:M/12   Canada:G   UK:PG   USA:PG   Norway:7   Canada:PG   Brazil:Livre   Hong Kong:IIA   Mexico:A   Switzerland:7   Philippines:G   Malaysia:U   Finland:K-7   Netherlands:MG6   Ireland:PG   Czech Republic:12   Taiwan:PG-12
制作成本:$40,000,000 (estimated)
拍摄日期:2004年1月30日 -




曾经一同长眠于地下的渴望, 开始了没有预兆的复活

引用


我亲爱的骷髅新娘
拥有细长胳膊的身体
氤氲着妖异的魅惑
在那残破的婚纱下
隐约可见你可爱的骨头
曾经一同长眠于地下的渴望
开始了没有预兆的复活
……

这些天看了几部Tim Burton的片子:

《Corpse Bride》、《Big Fish》、《查理与巧克力工厂》

    Tim Burton的黑色特质使他在好莱坞权势榜上的导演群中显得十分怪异可爱。已经记不得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接触Burton的作品,不知道是《蝙蝠侠》还是《火星人玩转地球》,那个时候偶还不能接受Burton的怪诞,片子都没有看完,真正喜欢上Tim Burton和Johnny Depp这对活宝还是在看过《断头谷》之后,与偶之前看过的所有东东都不一样,那种震动简直无以言表。Depp的神经质和阴郁表情让偶欲罢不能,成为偶唯一喜欢了这么多年的演员(无论他演哪种角色,就算是异装癖也不能让偶对他说不)。

    Burton说,其实早在刚出道时,他就制作过一部另类短片《文森特》,讲述了一个孤独地活在童年梦想中的男孩文森特,幻想自己有一个被活活埋葬的新娘,并为此不惜在花园中掘地三尺……波顿一直对这个梦想念念不忘,并在若干年之后将其变成了《Corpse Bride》。

    众多评论都说对于没有看过93年Burton首部动画长片《圣诞夜惊魂》的影迷来讲,本片还是不错的选择。(555~~~~~,郁闷,偶找不到那部为众多人念念不忘的《圣诞夜惊魂》)

    因为上面这句“曾经一同长眠于地下的渴望 / 开始了没有预兆的复活”偶还是充满了想看这部Burton标记的动画的渴望.

    众口一致的表明这次Burton 是赋予了大家一个木偶版的Johnny Depp,一个沉默、自闭、神经兮兮、小心细致的在纸上画蝴蝶的人类青年。在描述他和Victoria的爱情的时候,有人这么心存爱怜的道:“他不仅苍白可爱,还很纤细。在接触到音乐的自然流动时,他成为一个艺术家,并且打动了没落贵族待嫁的女儿。这个袅娜的女子在婚礼前迅速地赐予自己一个爱情的理由—— 音乐里的默契、和谐。”

    故事源自一个悲惨的传说:在十九世纪的东欧,反犹太活动日益猖獗,为了阻止犹太人口的增长,他们埋伏在教堂附近,绑架并杀害那些赶来结婚的犹太新娘。按照犹太人传统,女性去世必须和衣而葬,于是这些可怜的新娘,披着她们溅血的婚纱,就这样长眠在了地下,延续着几个世纪的孤独......

    片中被谋杀的新娘,身披婚纱,生活在地下,躺在棺木中等待着一个真心的丈夫

    偶然一天,那个苍白瘦弱的男人用一个玩笑点燃了希望

    偶以为这故事会延续Tim Burton所擅长的哥特风格,古怪、浪漫而悲伤,有些惊喜,比如人物奇特的造型,也有些失望,比如男主角的黯然失色。

      对几个情节记忆蛮深:

    在地下亡灵世界的庆祝歌舞过后,Victor想要逃走,一个亡灵对说:你男朋友有些奇怪。骷髅新娘那执著的大眼睛一边在寻找,一边平静回答:他不是我男朋友,他是我老公。(Helena的声音很有感觉,是这部片子中最令人感动的声音,Depp的声音不出彩,不知道是不是第一次配音缺乏经验的缘故)

    找到想要逃跑的Victor之后,在望台边骷髅新娘有些讨好的想打破两人的尴尬:“风景多美,它令人窒息。”然后又转身自嘲道:“哦,我还怕窒息吗?”

    骷髅新娘送给Victor他死去的那只名叫Scripps的狗作为结婚礼物。(看着Victor惊喜的和Scripps玩耍,骷髅新娘笑着在旁陪伴,看到这里,偶倒觉得骷髅新娘才是最能理解Victor的人)

    久久等待不见Victor回来的骷髅新娘坚信Victor是在和父母谈判,来到窗户边却看到Victor和Victoria亲昵场面,她瞪着两人,不择手段的抢过Victor,用怨恨嫉妒的声音低吼那句带他们回到地下世界的咒语:跳过苏格兰。

    回到地下之后,骷髅新娘斥责Victor的背叛:“你有了别的女人!”却招来这样的回答:“你不明白吗?你才是别的女人!”

    伤心的骷髅新娘回到自己的卧室,住在她眼球后面的丑陋小虫安慰她唱道:“脉搏、心跳都是表面肤浅的东西,每个人都知道活着只是暂时。”

    骷髅新娘有些绝望,她对着蜡烛慢慢躺回棺木,唱道:“蜡烛的火苗也不会使我疼痛,冷热没有感觉,刀扎我的感觉也是一样,我感觉的痛苦一点也不真实,我甚至无泪可流;我能感觉伤心,却不觉心脏跳动,我能感觉那里的痛,却努力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我知道自己已死了但为何我还有泪可流。”唱罢,她流下了宛如珍珠纯洁的泪水。是啊,Burton的影像中五彩绚烂的地下狂欢相对虚伪冰冷的黑白活人世界,你会怎么抉择呢?

  由于剧本本身的情节设置,Victor被塑造成张无忌似的优柔寡断,让本片成为骷髅新娘的独角戏。





影片相关



引用


  《骷髅新娘》虽然大体上遵循了“停格动画”的制作程序,但在后期制作中则大量采用了电脑动画的技术和其他程序,来帮助实现比单纯的“停格动画”更为细腻传神的动作与场景。以往的“停格动画”多是停留在手工作坊的阶段,不论制作队伍多么庞大,总是与陶土、布偶这两样经典的材料打交道,固然比较亲切,但这两样材料也限制了更为丰富的细节表现。《骷髅新娘》则采用了不锈钢做为角色的骨架,用硅胶做组织和皮肤。其中钢制的部件制作又如瑞士钟表一般精细,而硅胶也具有比陶土更细致的可塑性,这一切都极大的改善了“停格动画”本身在流畅性上的欠缺,尤其是人物的质感与表情的微妙性方面,《骷髅新娘》已经让人很难相信是以 “停格动画”的方式拍出来的,反而具有了电脑动画那样的精细。但是,技术的提升又没有让本片渗透出一丝一毫纯数字式的冰冷。以佳能SLR数码相机制作的停格画面,既在精细性与可塑性上有所创新,当以15张/秒的速度连贯起来时,又保留了“停格动画”那种粗糙的乐趣。所有角色的行动,仍然可以看出一顿一顿的痕迹,让人不禁想起童年曾看过的木偶戏,怪亲切的。

    提姆波顿制作的动画片《圣诞夜惊魂》,即使在今天看来,该片也是如此地不拘一格;在电脑动画已经开始侵占动画领域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圣诞夜惊魂》片使用的,却是最“古老”的“停格动画”(Stop-Motion Animation)技术,是采用该技术制作的动画电影中第一部在全世界发行的。事隔十多年,《骷髅新娘》又杀了个“回马枪”,足见提姆波顿特立独行的风格。不锈钢与硅胶的使用,还使得本片能设计出比《圣诞夜惊魂》更为夸张的造型来。相对于《圣诞夜惊魂》还有突破的,是摄影。一些恰到好处的俯拍和旋转镜头,增添了影片的大气,镜头运用比以往“停格动画”都要灵活,角色们比之前任何时候都像处于“电影”的空间而不是缩微模型当中。


[ 此贴被sibyl在2007-10-08 09:56重新编辑 ]
原你归来仍是少年
颦儿 离线
级别: 橘园贵宾

UID: 10889
精华: 9
发帖: 2203
橘果: 6361 颗
威望: 6813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318(时)
注册时间: 2007-06-06
最后登录: 2018-11-21
15  发表于: 2007-09-12  
是选择爱情,还是信仰?——《云上的日子》



引用

Al di là delle nuvole

又名: Beyond the Clouds / 云上的日子
导演: Michelangelo Antonioni / Wim Wenders
主演: John Malkovich / Irène Jacob / Sophie Marceau / Vincent Perez / Jean Reno
上映年度: 1995年09月03日
语言: 英语 / 法语 意大利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德国 意大利
imdb链接: tt0114086




是选择爱情,还是信仰?



引用


    她说,有时候,话语会变成你的一部分,就像海,你最后会听不到他的声音,因为已成为你不断听到的话语。

    他说,有时候,驱使我们前行的是生命的过去和未来,但我们每每停留在现在,然后骗自己以为是与世界同步。

    他问,是选择爱情,还是信仰?

    她说,有时候我们放弃了一点欲望,能得到更广阔的天地。

    以上对白出自《云上的日子》—— 95年Wim Wenders执行拍摄的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封镜之作,没有机会观赏这部大家所谓的闷片,却一直对《看电影》在该片在戛纳重映之时所作的专场报道记忆犹新,喜欢电影中的充满感性认识的哲学思辨对白,喜欢电影中四个互不相干的故事中提及的人生境遇。



    记得第一个故事中,男女主角都像完美的希腊雕塑般漂亮,三年前在这个旅馆一见钟情,在交谈中确定相爱,在沉默的渴望和傲慢的僵持中两人分开,三年后两人在同一个地方相遇,尽管却依然无法抵抗自己的内心,再次失去对方,永永远远。也许他们只愿意存在于彼此的柏拉图爱情中。

    “最近我在想我为什么会渴望听别人说话,没有人再愿意说话……”

    “好象流行用眼神。”

    “当我们被魔咒迷惑时,我们渴望象奴隶一样被别人支配,我现在就被你的沉默支配着”



    第二个故事是Sophie Marceau和John Malkovich(在片中所饰演的起旁白作用、至始至终贯穿全场的一个导演)出演的,尽管大家都明白表示不喜欢裸体的Sophie Marceau,因为裸体很多,而Sophie Marceau很少,问题在于Sophie Marceau好像并不在意这世界上的裸体再多一个,于是Sophie Marceau这个没有名字的角色也就差不多在片中一直裸露着身体,神经质的对我们的John Malkovich讲述她弑父的故事,一直强调12刀。影评人无聊的围绕这个可能Michelangelo Antonioni本来就没有设置意义的数字谈啊谈的,我实在没有兴趣。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婚外恋的,喜欢那个浪漫和巧妙的搭讪,充当第三者角色的红衣女子凑到一个男人的面前,给他讲了一个关于身体和灵魂的故事,然后两人一起离开,开始了三个人之间的折磨。故事的原话我没有办法重现,只能这样简单扼要了:

    “我有个很好的故事在寻找听众。”

  “我可以听吗?”

  “当然。可以开始了,是吗?一个外地人雇拥了四个山地人用马将他的货物运至山顶,外地人不停的挥舞着手中的鞭子催促着人和马前进,在半山腰的时候,一直全速攀登的人和马都突然停了下来,任凭外地人怎么鞭打都没有反应,就好像时间停滞了。就在僵持中,人和马又突然活动起来。”

  “咦?”

  “山地人解释说,刚才他们因为走的太快,失去了灵魂,等到灵魂回来,他们才清醒过来。”

  “是这样。”

  “没错,因为走得太快而失去灵魂的人们。”



  第四个故事中一个对生充满乐趣的男孩子陪着一个对生充满厌倦的女孩去教堂祈祷,

  “我怕的是生存”女孩说,“怕无可避免的人生。”

  “你不懂得欣赏生存,你期待什么?”

  “没有期待。”

  “我们只有生命,它又是唯一真实存在的东西”

  女孩觉得男孩在这个命题上肤浅无聊。她希望自己能象男人一样的刚强,尤其是在心灵上。

  男孩对女孩表态,说希望能与她恋爱,愿意尝试接近她,突然下起雨,女孩在湿滑的路上跌了一跤,起身后大笑不已。笑了好久。

  “要是我说我喜欢你怎么办?”

  “就像充满光亮的屋子里再点上一根蜡烛……”

    就这样,最终这个美丽的女孩拒绝了这个勇敢的小伙子,因为她明天就要去修道院了。

    就是这样四个嘎然而止的故事。


    电影临末的那段独白的表达很精确,有人辛苦摘录如下(我也借用一下喽):电影导演是一件很特别的工作,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映像符码,来表现新鲜的情感,我们不再生,在电影里,我们变成无家可归的人,暴露在众人目光、疑窦和嘲讽下,不能向任何人述说自己的遭遇,这些经验不会在剧本或电影,它们只是一种记忆,奇异的记忆,将完成的电影只印证其中部分,完整的记录要等到重新开始游历,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不断观察、提问和幻想,才可完成。而这已是下一部作品了。每一映像背后还有更忠于现实者,而在那映像之后又有另一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直至那最绝对、无人可见的,谜般的终极现实。

    另外在《看电影》中特别提到影片里的男女,大多穿着风衣,穿着风衣的男男女女就象一只只孤独的无处诉说的灵魂,交流显得如此迫切却又没有出口。还有那张照片,前景处,是这部电影第一个故事里出现的那个像阿波罗一样英俊的年轻人Kim Rossi-Stuart,他穿着风衣站在那里,半边的脸沉没在黑暗中,露在光线下的那只眼睛,光芒四射,冷冷的看着画面外的一个角落,而在他的身后,包裹在风衣中的Antonioni的左手垂在苍老的脸前,低着头,同样露在光线下的那一只眼睛,望着自己脚下不远的地方。





影片相关


引用


    一直不知道为什么Antonioni会选择厌恶广角镜和变焦,手法和他截然不同的Wim Wenders作为他的电影语言的发言人,后来才知道是这样的一个美丽的电影童话,凡是童话都是我的最爱:

    还是和戛纳有关,1982年,戛纳电影节,Wim Wenders第一次见到Michelangelo Antonioni,那个时候的Antonioni还没有失去健康与说话的能力。

  Wim Wenders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拍摄计划,他邀请了所有来到电影节上的导演,给他们一个房间,一架16毫米的摄象机,还有10分钟的胶片,请他们在这台承载过他们最初梦想的机器面前,在一个观察自己又被自己观察的见证者面前,陈述自己对于“The future of CINEMA”的看法。 CINEMA,如果我们现在翻开一本中英辞典,会看见它在英文中的含义包括了“电影”与“电影院”。而在1982年的5月,时代正在将“电影”慢慢从短暂的定义中剔除,Cinema在电影发明的最初几十年里将电影与电影院捆绑在一起,然而正如我们成长的最初将爱情与婚姻当成一回事一样,岁月的行进并不会容忍最初的美好。电影院不再是电影传播的唯一选择,电视与录映带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垄断,再扩展一步来说,电影也不再是影象制作的唯一形式,人们可以开始在一台14英寸的电视机上观看仅仅是几秒钟前从月球上传来的图象。

    Wim Wenders的纪录片计划邀请了这届戛纳电影节上的所有导演,其中包括了Werner Herzog(赫尔佐格),Rainer Fassbinder(法西宾德),Steven Spielberg(斯皮尔伯格),Jean-Luc Godard(自以为是的戈达尔),Antonioni(安东尼奥尼)。他们被邀请到戛纳Martinez宾馆的666号房间去完成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10分钟自由陈述,他们是一些普通人,是一些狂想者,是一些在未来即将到来的时候充满绝望与颤抖的试探的人。而当所有的导演在这个房间里完成了陈述之后,Wim Wenders把这部纪录片称做“Chambre 666”(666号房间)。

    在这些人中,Antonioni,他年届70,他的目光仍然如同以往的关注社会现实与未来的发展,然而,从1975年的《职业:新闻记者》到1982年的《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现代人精神迷惘与病态的主题似乎没有改变,却开始剥除了外部社会的外衣,回归到生命体验的层面。这个在内心富于力量的老人,面对着666号房间里那台16毫米摄象机的时候,是一个如何清晰而对未来充满平衡感的人。而Antonioni的谈话,也是Wim Wenders唯一没有剪辑的10分钟短片,甚至留下了Antonioni走向摄象机将其关闭的镜头。 Antonioni在那次谈话中说:“是的,电影正处在一个坠落的边缘,电视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视听习惯与期望,尤其是我们的孩子。但是不要忘记了,我们是更加苍老的一代。我认为我们应该去学习,尝试着各种新的事物,新的技术,跟随上世界的发展。未来是不可想象的,我宁愿去工作,去尝试,而不是坐在这里思考或者谈论未来。”

    “让我感到激动的并不只是他的谈话”Wim Wenders说,“他说话的方式,他的动作,他在镜头前的走动,甚至是站立在窗边——这个男人和他的作品一样有型,而他的观点也和他的电影一样激进与现代。”

    两年之后,同样在戛纳,评委们将金棕榈大奖颁发给来自德国的Wim Wenders,获奖电影是那部冗长,沉闷,但是无比孤独的《Paris,Texas》。

    然后再过了10年,当Wim Wenders时隔12年再次遇到Antonioni并决定作为执行导演帮助其拍摄《云上的日子》的时候,他深深尊敬的这个意大利导演已经失去了发声的能力而只能依靠他的妻子Enrica来传达思想与意志。

    Wim Wenders,他已经50岁了,站在Antonioni的面前他会想到什么?他们都是对事物的变化如此敏感的人,在悲观——这个大而化之的形容词之上,他们不会不知道,自己坚持的手法与路线,其实殊途同归。

  1994年春天的一个星期四,《云上的日子》经过Wim Wenders与Antonioni几个月的讨论与修改,进入了拍摄的阶段。年过80的Antonioni,他的脑子里已经开始出现了什么?在他早已知道生命将如飞而去的年月里,在他已经开始体会转眼便成虚空的时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云上的日子》中转瞬即逝的感受,又一次象烟雨一样重新笼罩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如同John Malkovich一样在流沙轻涌的海边静静关注着生命中出现的情欲与现实,波折与深埋,触碰的灼痛与孤独似远似近。这个时候,哲学是不是仍然在起着作用?可能已经成了老人乐意付之一笑的遥远的手稿,笔迹犹在,却无法遮掩生命历程中最有光亮的体验,无法阻挡年少的激情沉淀多年以后苍老的一声叹息。

  Antonioni坐在拍摄现场的靠椅上,他仍然有耐心向每一个人用手势和妻子的翻译去传递自己的信息,所有的人围在他的身边,聆听着这个老人生命的河流奔波到最后时刻的静静流淌。

    在《云上的日子》里,Wim Wenders负责将老人提供的四个段落发展成连贯的叙事,或许这个时候,Wim Wenders甚至比老人自己更清楚,这是一部象谜一般难解的电影,虽然Wim Wenders已经让叙事尽量在私人与公众话语之间达到了平衡,可那些如同诗一样轻盈的情节,仿佛从未相遇过的情侣,惟有在生命的累积达到了厚度与广度的统一时,才会显出比蜻蜓的翼翅更加薄透的感受。

    此时的Antonioni,不再是12年前依然自信的掌握着事物变化脉搏的那个人,不再是那个依然会对未来充满激动与挑战感的人,在现在的Antonioni来说,时间就是那么长了,依然躺在那里,一些东西被刻上石碑,不会有后世的纷扰,不会有那些风雨,那些拥吻着的人,那些驻足不前流连往返的人。

    但是我们还是感谢这两位大师绝无仅有的童话般的合作给我们留下的美纶美幻的意象。有电影看,这世界还是美好的,是不是?


[ 此贴被sibyl在2007-10-08 09:57重新编辑 ]
原你归来仍是少年
颦儿 离线
级别: 橘园贵宾

UID: 10889
精华: 9
发帖: 2203
橘果: 6361 颗
威望: 6813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318(时)
注册时间: 2007-06-06
最后登录: 2018-11-21
16  发表于: 2007-09-19  
听,天使在唱歌——《放牛班的春天》



引用

原名:Les Choristes 放牛班的春天
英译名:The Choir Boys
中译名:《放牛班的春天》
导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Christophe Barratier)
主演:热拉尔·朱诺(Gerard Jugnot)
   雅克·佩兰 (Jacques Perrin)
   戴迪亚·费拉蒙(Didier Flamand)
类型:剧情/音乐
首映:2004年3月17日
美国发行:米拉麦克斯公司 Miramax
法国发行:嘉拉蒂影业公司 Galatée Films
官方网站:http://www.leschoristes-lefilm.com/
美国上映:04年3月17日(艺术院线)
片长:96 分钟
国家/地区:法国 德国 瑞士
对白语言:法语
色彩:彩色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   DTS
imdb链接: tt0372824
评级:Rated PG-13 for some language/sexual references and violence.
级别:Singapore:PG   Argentina:Atp   Australia:M   Iceland:16   USA:PG-13   UK:12A   Germany:6   Switzerland:7   Switzerland:10   Finland:K-7   Netherlands:MG6
制作成本:5,500,000 (estimated)



Pierre Morhange自白:我不是天使

引用


墓园。春雨绵绵,绿意葱茏,碑林冰凉,一袭风衣的我沿着远山含翠的小径走着,法国的初春景色总是这样让人心驰神往。母亲终生未嫁,生前从未提及我的生父。鲜花下面母亲的忧郁面容一如既往的平静温婉。

  可是母亲,您一定还记得当时你刚从石池学校把我接出,当时我不愿和别人交谈,是个阴郁的小妖精。从您第一次指着您的机械工程师男友说,他以后就会是我的父亲,一直到您老得只能躺在藤条睡椅向我絮语,抱歉不能给我一个父亲,我一直没有跟您说,我心里早就有了父亲。

  母亲您可还记得1949年的石池学校里那个叫Mathieu的光头矮胖子?您终此一生,阅人无数,却错过了这样一个真正喜欢过您的人。我也是,我当时不也朝他脸上泼过黑墨汁么?

  您不相信?不然,您看看,这就是他当年在石池的日记本。Pepinot比我们都执著,在漫天飞舞的纸飞机中他跟着Mathieu离开,那天夏日阳光明媚,如他所愿,竟然真的正是星期六。我终已忘记了纸飞机的折叠法, 甚至于Mathieu这个名字。时隔50年,我看着Pepinot的眼睛,仍然能看到我所缺少的那种被注视和爱护的光芒。没错,那便是父亲的目光。我不是被上帝眷顾过的孩子,只是因为父亲曾轻拂过我的头顶。





影片相关
引用


“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我唱,你唱,他唱……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如一声响雷,让法国合唱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繁荣起来,时至今日,共汇集起几十万各个年龄段的合唱业余爱好者。”
——摘自法国本土一篇评论

电影相关:

  制片人雅克·佩兰

  出生于1941年7月13日,1957年从影,之后成为欧洲著名的男演员。1966年,他获得威尼斯影展最佳演员。1975年,他制作的《特殊地带》荣获法国影院大奖,同年他出品了《胜利欢歌》并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从1988年开始,他的目光转向了自然界,并出品了《猴族》。在1994年到2001年,雅克-贝汉以“天-地-人”三部曲———《迁徙的鸟》、《微观世界》、《喜玛拉雅》震惊世界影坛.

  雅克·佩兰的儿子Maxence也是首度参与电影演出,他在片中扮演主角好友Pepinot 的童年。


  导演克里斯 -巴哈蒂

  导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并非从电影行业出身,他其实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古典吉他手。本片为其导演的电影长片处女作,具有正统音乐教育背景的他,自从著名的巴黎师范音乐学院毕业之后,在多个国际性大型吉他比赛中胜出。1991年他加入本片监制雅克·佩兰创立的电影公司Galatee Films,并为该公司制作的多部电影包括《微观世界》、《喜玛拉雅》及《鸟的迁徙》等担任监制一职。2002年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自编自导了处女作短片《The Tombs》。

  本片创作灵感来源于关夜莺的笼子Cage aux rossignols, La (1945),是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7、8岁时看过的一部音乐电影。

  主演热拉尔-朱诺

  法国影坛最优秀的男演员之一、 2004年法国总统希拉克授予其“荣誉骑士”称号。曾三度竞逐有"法国奥斯卡"之称的西泽电影颁奖礼,是法国影坛有数的演技派男星之一,曾主演过《Marthe》等电影。

  影片中桀骜不驯的小男高音———Jean-Baptiste Maunier

  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一开始便不想单单起用一个儿童演员,他希望找一位真正的歌手演绎主角Pierre Morhange。虽然他知道这个人选并不易找,但仍一直努力搜寻。在2003年3 月,他与制片人游遍全国,终于在位于里昂斯的圣马克学校儿童合唱团中发现了拥有悦耳声线及样貌讨好的十二岁男孩Jean-Baptiste Maunier,他拥有清新明亮的天籁嗓音,试镜时即一鸣惊人,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便立刻锁定他是饰演主角的最佳人选。



精彩对白:

[Arriving at the school, Mathieu sees a small boy waiting by the gate]

Clément Mathieu: What are you doing?

马修:你在干什么?

Pépinot enfant: I'm waiting for Saturday. My father is coming to collect me.

小孩:我正在等着星期六。我的父亲会来这里接我。

Clément Mathieu: But it's not Saturday today.

马修:但是今天不是星期六。



Chabert: Action. Reaction.

夏伯特:动作,反应。



Clément Mathieu: You see evil everywhere.

马修:你看见罪恶无处不在。

Chabert: Here? Yes.

夏伯特:这里?是的。



[Chabert is dragging a boy off for punishment] (夏伯特正托着一个孩子即将惩罚他)

Clément Mathieu: What are you doing?

马修:你在干什么?

Chabert: He stole my watch. From my room.

夏伯特:他偷了我的手表。从我的房间。

Clément Mathieu: Where are you taking him?

马修:你要把他带到哪里去?

Chabert: Dungeon.

夏伯特:地牢。

Clément Mathieu: Wait!

马修:等等!

Chabert: Why?

夏伯特:为什么?

[Chabert and the boy disappear into the school] (夏伯特和男孩消失在学校)

Clément Mathieu: He's my only baritone.

马修:他是我的唯一的男中音。



穿帮镜头:

·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当拉辛和他的家人离去,他走进汽车的时候,可以在车窗玻璃上看到工作人员的倒影。




电影音乐
引用



    电影音乐家Bruno Coulais

  本片音乐由法国电影、电影音乐家Bruno Coulais担纲,Coulais曾先后以“天-地-人”三部曲入围凯撒奖最佳电影音乐奖。正如为本片配乐的Bruno Coulais所言,音乐是本片的主题,所以导演克里斯托弗o巴哈提亚早在2002年9月电影开拍前9个月,就开始与Coulais制作本片的音乐部份,巴哈提亚希望尽量避免出现一般儿童合唱团的感觉,唱着圣诞颂歌似的传统歌曲,他要求音乐充满强劲的感觉,而且要差不多全部都是原创,最终他们二人为电影合力创作了多首歌曲。

  巴哈提亚接受访问时说:“由于我们在故事中所听到的音乐是来自音乐老师Clement Mathieu这个角色,所以我们根据角色的演化在音乐的类型上作出相应改变。拍摄这部电影就像制作一部音乐剧。”Coulais则表示担任本片合唱团指挥的Nicolas Porte给予很大支持,当然更重要是孩子们在音乐上的出色表现。经过大家努力尝试后,电影未开镜前歌唱部份已灌录完成,最终再加上悠扬悦耳的管弦乐衬托。



[ 此贴被sibyl在2007-10-08 09:58重新编辑 ]
原你归来仍是少年
颦儿 离线
级别: 橘园贵宾

UID: 10889
精华: 9
发帖: 2203
橘果: 6361 颗
威望: 6813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318(时)
注册时间: 2007-06-06
最后登录: 2018-11-21
17  发表于: 2007-10-07  
歌者只能流浪,不能相守——《千年鹤》


引用

中文名: 千年鹤
英文片名: Beyond the Years
导演: Kwon-taek Im(林权泽)
主演: Jae-hyeon Jo(赵宰贤) / Oh Jung Hae (吴贞海) / 柳承龙
上映年度: 2007年4月12日
语言: 朝鲜语
官方网站: www.beyondtheyears.com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又名: Across the Years / Chun-nyun-hack
imdb链接: tt1018101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106分钟
国家/地区:韩国
对白语言:韩语
色彩:彩色
级别:South Korea:12


歌者只能流浪,不能相守——《千年鹤》

引用


“就是天上的织女,还可以一年一次见到牛郎,却不知是什么阻挡了我的爱人
我宁愿早一点离开,早一点转世做一只飞燕
在你的屋檐下筑巢,在你的屋檐下玩耍,这样就可以天天与你相逢”

——Song Hwa《千年鹤》

春天来了,千年鹤也要飞起来……

林权泽再次出品他一生钟爱的板声影片,讲述朝鲜清唱艺人的悲欢离合。宣传口号打着林权泽第一部纯爱电影倒也让一向熟悉他的电影的观众大吃一惊。

本片名匠云集,摄影导演郑日成、美术导演周兵道,日韩New Age 钢琴家Yang Bang Eon (Kunihiko Ryo),并突破了一般的韩剧式爱情电影的小里小气终成经典,可喜可贺。

和《春香传》一样的大段大段的朝鲜传统板索里时常会让我的耳朵觉得折磨,但是适时而至的Yang Bang Eon的配乐和片中隐忍压抑的情感一下就击中了我,几十年多舛悲怆的人生故事赚足了我的泪水。欲看此片,建议备好纸巾。




影片相关
引用



·板索里是朝鲜传统的说唱艺术,名字是直接从“Pansori”音译过来的,对中国人来说显得有点拗口,更多人选择将其叫做“朝鲜清唱”。这么叫的原因,可能是与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关,朝鲜清唱形式很简单,一人敲鼓一人歌唱,然而其歌唱的内容都是故事性很强的,因此也可以看成是朝鲜的歌剧。这种技艺发源于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全州,大概在17世纪末期肃宗王朝时期在百姓之间广为流传。大概也由于板索里艺术很方便艺人表演的缘故,许多板索里艺人都成了四处表演的走动艺人。成名成师的固然生活安逸,然而众多不够出名的艺人只能终其一生颠沛流离,被人视为下贱的艺人,恰巧板索里歌唱的故事都很悲,大多关百姓生活艰苦的内容,因此许多板索里艺人都人如其歌,生活大多充满波折。

·早在1960年代末,板索里这种民间技艺就已被韩国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了新千年,甚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板索里与艺人的地位都已今非昔比,然而韩国最多产的大导演林权泽还是热衷于讲述板索里的故事,他的第100部电影《千年鹤》同样是这一类型。

·1993年林权泽将Lee Cheon Joon的两部小说——《南岛之声》的续篇《西便制》和《乐之光》合在一起拍成电影《西便制》,时隔14年70岁的林权泽的第一百部电影《千年鹤》再次改编Lee Cheon Joon该系列的第三部小说《仙鹤洞男人》。这两部电影虽然主角都叫Song Hwa与Dong Ho,而且《西便制》与《千年鹤》的Song Hwa一角同由吴贞海担任,但《西便制》与《千年鹤》里面的两组板索里艺人团却没有任何关系,两片各为独立个体。

·好玩的是如果不细心看这两部电影,只读剧情简介的话,观众可能会误以为这两部片所讲的故事是完全一样的。两片的故事发展遵循板索里艺人柳奉收养松华与东浩,松华与东浩一起成长,东浩离家出走,松华失明,几年过后东浩寻姐这一线索。然而林权泽导演在这同一框架下却表达了不同的东西,这点可以直接从电影的片名看出。“西便制”这个片名观众可能又会觉得拗口,这个名字其实是板索里中的一种演唱类型,在朝鲜正主、顺主时期,也就是大约18世纪末19 世纪初,板索里行业出现了8位名家,各名家唱法不一,于是根据名家所居住的地段划分门派。东西便制的区分就以其发祥地的地形为主,譬如山岳对平原等等,东便制板索里节奏快也有力,声音雄厚高亢,而西便制则以缓慢的唱法与悲悯的情绪再加上唱腔的多变而著称,正如《西便制》英文名所说的那样“A SAD SONG”,因此也有人直接将这部电影的中文名翻译成《悲歌一曲》,相当直截了当。

·在海南郡的摄影本片高潮部分“七十大寿”的场景中,韩国著名的“板索里”高手宋顺燮、金一求、金荣子以及击鼓高手金清满4位民间艺术家一同参与表演,歌手李奎浩也亮了相,堪称经典段落。
·演员吴贞海曾出演过林权泽导演执导的影片《西便制》、《太白山脉》、《庆典》,加上这部《千年鹤》,吴贞海是唯一一位与林权泽导演合作4次电影的女演员。


[ 此贴被sibyl在2007-10-08 10:00重新编辑 ]
原你归来仍是少年
颦儿 离线
级别: 橘园贵宾

UID: 10889
精华: 9
发帖: 2203
橘果: 6361 颗
威望: 6813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318(时)
注册时间: 2007-06-06
最后登录: 2018-11-21
18  发表于: 2007-10-07  
她演角色,我演我自己——《路易十四的情妇》


引用

片名:Marquise
中文名: 路易十四的情妇/ 路易十四的情人/ 玛奇丝
导演: Véra Belmont
编剧: Marcel Beaulieu
主演: Sophie Marceau / Bernard Giraudeau / Lambert Wilson /Patrick Timsit
上映年度: 1997
语言: 法语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意大利 / 西班牙 / 瑞士
影片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120 min
色彩:彩色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
级别:Argentina:13   Australia:M   Spain:13   Hong Kong:IIB
imdb链接: tt0119623


她演角色,我演我自己——《路易十四的情妇》

引用


“悲剧演员总是在第一幕出场,在第五幕死。
中间那几幕在做什么?
有谁会知道?
悲剧演员付出的是自己的生命,她演角色,我演我自己。”

——Marquise

本片“路易十四的情妇”这个中文译名完全彰显了碟片商想利用苏菲·玛索的性感招牌的狼子野心。全片不干路易十四这个二号男配多少事。非常华丽的宫廷戏场面,扮演莫里哀,雷诺和拉辛的演员十分得体,是我坚持看完此片的动力。

维拉·贝蒙在结构上处理过于小心,拥有如此出色的演员卡司,赶不上好莱坞煸情功力,虎头蛇尾地断送了原本离经典几步之遥的此片。

作为欧洲首席性感女星,苏菲·玛索体验了一把野性的吉普塞艳舞女郎到“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倾国倾城的戏剧名伶的传奇,有些差强人意,仍值得一看。


[ 此贴被sibyl在2007-10-07 21:51重新编辑 ]
原你归来仍是少年
颦儿 离线
级别: 橘园贵宾

UID: 10889
精华: 9
发帖: 2203
橘果: 6361 颗
威望: 6813 点
光辉成就: 0 分
在线时间: 318(时)
注册时间: 2007-06-06
最后登录: 2018-11-21
19  发表于: 2007-10-07  
大师的梦境呓语——《八部半》


引用


8 1/2
中文名: 八又二分之一
又名::Eight and a Half .....(USA) (alternative spelling)
Federico Fellini's 8 1/2 .....(USA)
Huit et demi .....(France)
Otto e mezzo .....(Italy) (alternative spelling)
导演: Federico Fellini 费德里科·费里尼
主演: Marcello Mastroianni / Claudia Cardinale / Anouk Aimee
上映年度: 1963
语言: Italian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 法国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138分钟
国家/地区:法国 意大利
对白语言:英语   法语   德语   意大利语
色彩:黑白
混音:单声道
级别:Australia:PG   Singapore:PG   Argentina:13   Norway:15   Sweden:15   UK:15   Finland:S   Peru:14   Chile:14   Norway:16   UK:A
拍摄日期:1962年5月9日 - 1962年10月14日
imdb链接: tt0056801


大师的梦境呓语

引用


“我想表达得其实很单纯,希望对每个观众都有启示,能埋葬我们心中的杂念,可是,我却觉得自己没那么勇敢。到底,是哪出了问题?”

一句话评论:

费里尼的工作,就是以《八部半》如陀螺般重复显现的自我解析为轴心,把这纠结成一团的神话整理好,并分门别类。

——伊塔洛·卡尔维诺 Italo Calvino

《八部半》这部影片像是画中有画或像是小说中有小说,可以说是一部“电影中有电影”的影片,属于具有双重结构的那类艺术作品,其展现方式在于反映自己。

——克里斯蒂安·麦茨 Christian Metz

《八部半》所表现的并不是毫无夸张的自传,而是个人的神话:一种揉合了幻想的生活。    

——大卫·波德维尔 David Bordwell


  《八部半》一直被视作是费里尼的创作转向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标志。此片自出世以来一直为其他导演进阶必修课,单从戛纳电影节三分钟纪录片里向费里尼影像风格致敬的大方向便可见一斑。半自传性的梦境,费里尼钟爱的马戏团,魔术师,黑白的漫画式布景,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对白都深含寓意。在师级殿堂级别的作品,Sibyl也不敢再多言……



影片相关
引用


关于电影

  1963年,费里尼拍摄了震惊影坛的代表作——《八部半》。这部电影是费里尼的创作的一个新的转向。当然,这并不是说这部影片和费里尼之前的影片有极大的不同。恰恰相反,《八部半》是费里尼之前所有电影的集中,也是他之后所有电影的源头。它通过一个隐喻性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电影导演的创作危机和生活危机。这些危机便是费里尼的电影的动机。这一次动机并没有演变成一部电影,而是直接成为了影片本身。

  影片的题目的含义,一说是主人公吉多在拍摄他的第9部影片,却没有完成,一说是费里尼自己的影片的数目排列。这个片名显然并不标示着题材内涵或形象特征。因为影片的进展一度陷入困境,编剧之一的埃尼奥·弗拉伊阿诺曾建议将影片命名为《美丽的混乱》。

  费里尼在《八部半》里,闪回、幻想和梦噫大量穿插在电影里,人物的内心状态直接地呈现在银幕上。回忆、幻觉、想象以及梦境与现实的片断交织在一起,表现了一个“处于混乱中的灵魂”。《八部半》在剪辑上的时空跳跃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即被人们称作“意识流”的风格。这部1963年拍摄的电影如今被广泛的模仿着,电影里的各种桥段和镜头至今都让人们津津乐道,它几乎成为了心理片的代名词。费里尼在接收采访时说:“在《八部半》里,人就像涉足在记忆、梦境、感情的迷宫里,在这迷宫里,忽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过去是怎样的人,未来要走向何处?换言之,人生只是一段没有感情、悠长但却不入眠的睡眠而已。”

关于导演

  费德里柯·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1920年出生在一个叫米尼的小镇。他在1973年曾拍摄了以对故乡的回忆为题材的《我记得》。费里尼小时候喜欢木偶和马戏,在他的许多电影中都能找到他对杂耍和马戏所表现出的迷恋,在他的回忆录里,关于他为什么从事电影事业时,他说:“如果你看到一只狗跑过去用嘴把半空中的球给衔住,然后骄傲地把球带回来,那狗既快乐又骄傲,因为它会一样特别、有人要看、而且又受赞赏的技艺。而该技巧可以为它换得人们的宠爱,以及高级的狗饼干。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特殊技艺,一项会赢得别人喝采的技艺。找得到的人算是运气好。我,则找到了电影导演这条路。”而领他进入电影界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重要导演罗伯特·罗西里尼。费里尼曾凭《浪荡儿》(1953)和《大路》(1954)两度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而1960年的《甜蜜生活》在嘎纳电影节获得了金棕榈大奖。费里尼也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奖最多的导演,曾四度获得这个奖项(《大路》、《卡比利亚之夜》、《八部半》、《我记得》)。

关于“新现实主义”

  费里尼同安东尼奥尼一样,是从“新现实主义”电影中走出来的电影导演,安德烈·巴赞把前者的道路称之为“伦理的新现实主义”,而后者则是“心理的新现实主义”。或者说“新现实主义”的创新和突破并不是他们的表现手法是传统的文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这些作品的特性在于它们的表现手法与创作目的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新现实主义”并不按照心理或戏剧性的要求修改现实,导演所要做的是在维护现实的含混的表象同时显现出导演所要赋予它的涵义。费里尼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并不是从事先给定的意义出发,他的出发点在人与世界的关系,因而眼镜成为了费里尼最重要的道具之一。那些在费里尼的电影中出现的、被看作是超现实的景象,其意义并不在于它们象征着什么,它们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现象”改变了人和世界的关系。

花絮:

·影片的名字《八部半》对应的是费里尼导演的影片的总数,尽管这个数字并不精确,因为费里尼在这之前导演过八部长片,在加上四个导演合拍的集锦片《三艳嬉春》和六个导演合拍的《城中之爱》,本片准确地说是费里尼的第八又十二分之五部电影。

· 当时在费里尼的计划中,要拍摄的影片应该是《马斯托纳的旅行》,《八部半》中的人物吉多一直在拍摄却拍不出来的影片正是《马斯托纳的旅行》,《八部半》中出现的巨大而古怪的布景也是原来为《马》在摄影棚搭建的。但后来费里尼一直无法完成《马斯托纳的旅行》,最终制片人将这部影片的版权卖给了他人,费里尼也正式宣布放弃这部影片的拍摄。

·著名影星马切罗·马斯特罗亚尼扮演的角色在最早的故事大纲中是一个作家,但不久马斯特罗亚就在另一位意大利著名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影片《夜》中扮演了一个作家的角色。费里尼听说之后,说:“现在我该怎么办?我怎么能让马切罗再扮演一次作家呢?那样的话,他最终只会相信自己就是名作家,他会开始写小说的。”

·影片的结尾原来的设想是吉多在一辆火车的餐车上遇到了自己生命中所有的女人,但在为影片拍摄预告片的时候,费里尼找来了200名演员,用7台摄影机拍摄他们游行的场面,于是这成为了影片后来的结尾。而原来的结尾被用到了费里尼1980年拍摄的影片《女人城》里。


精彩对白:

吉多:是的,幸福在于能够讲真话,而不会使任何人痛苦……祝大家胃口好。

吉多:有时我觉得一切都清楚,甚至以为影片已经拍摄完毕,也许因为这些是我自己的回忆,我自己的事。另一些时候恰恰相反,我一点把握也没有,一切变得乱七八糟,毫无头绪,就像我的生活一样,有什么意义呢?唉,不过,这些话你可别跟记者说。我只告诉你,不能对任何人讲。

克劳迪娅:我?不会的!别人对我讲的话,我从来不传。

吉多:这样吧,你设想一下,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子……像我这样……

克劳迪娅:呃?你四十岁?我以为……

吉多:不止四十?

克劳迪娅:不……因为你戴着眼镜……

吉多(摘下眼镜):这样呢?

克劳迪娅:三十九岁。

吉多:独身?可是,路易莎,你才三十七岁。你这种年纪独身怎么行呢?过一二十年独身生活……直到老年?

路易莎:这有什么难的?我现在不就是一个人吗?你给了我什么?我眼前能看见谁?再说,我还可以另起炉灶嘛。趁现在还不算太晚。找到合适的,就另起炉灶。

吉多:谁会愿意呢?另起炉灶……婚后十四年……

吉多:对,对……不错,不错……我明白了……易如反掌……是的,全部……好像……大家一起……我……你们……噢,上帝,怎么向你们解释呢?……谢谢,谢谢大家……只是需要……别抵制……别反对……易如反掌……一切良好……一切良好……只是……

[ 此贴被sibyl在2007-10-08 19:33重新编辑 ]
原你归来仍是少年